超凡脱俗360度静和养生
静和堂
独创养生界奇葩,创造出独步业界的“3养”“3药”“3绝”360度静和养生,达到宁静致远、万物和谐的养生新境界
静3养
静和心养
孟子讲过"养心莫善于寡欲"、"操者存舍者亡"的思想。朱熹继承了孟子的思想,他从"性即理"的思想出发,认为道德修养必须注意把无有不差的"心"存养起来,要收敛其身心,使精神常集中在这里,而勿便失忘。所谓"存心、养心",是专指心而言。从另一面说,就是不要失忘此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
“养心”之道,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解释:一为随遇而安,一为永远进取。
怒伤肝 恨伤心 怨伤脾 恼伤肺 烦伤肾 去除之
养心:竟坐常思自己过 闲谈莫论他人非 能吃苦乃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 怕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天高地阔 让三分心平气和 常乐无忧
特色静和养心术
静和气养
《孟子·浩然正气》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美国人把天地有正气,翻译成英文,它翻成“正确的空气”,我们中国人所谓的气,它不是指空气而已。它可以指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所以天地有正气,所指的是一种正义的精神——孟子浩然正气
这个思想来自于孟子,学生有时候请教孟子,说老师,你跟别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是你胜过别人的地方。孟子是一位学者,说话有他的根据,他说我跟别人有两点不同,第一个是我了解怎么判断别人说话的用意,第二个就是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学生进一步问,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就说这种气很难说得清楚,浩然正气最盛大也最刚强,以直去培养它而不加防碍,就会充满在天地之间。这种气要和义与道来配合,没有义跟道,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集结义行而产生的,而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装扮成的。如果行为让内心不满意,它就萎缩——浩然正气思想
培养浩然正气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用直来培养,直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真诚,一个是正直。真诚由内而发,正直是能够对外都还能够有它的合理性,正当性。真诚而正直用来培养我的气。第二个是用义、道来培养,义,正义的义,正道的道。我们都说正义跟正道有什么差别呢?差别在于义这个字,它指宜,适宜的宜。它是代表什么?代表在各种情况下,你做一件事说什么话,它的正当性是什么。义,需要随时用理性做判断。道,代表人类共同的正路,儒家思想的道就是人之道,人类共同的路。是每一个人都一样的,譬如说要行善避恶,要孝顺,要守信用这些,义是每一种情况怎么做判断。孟子培养浩然之气,就是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到应该不应该做,也就是一种道德实践。
让我们来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做任何事都问心无愧,都是该做的事,能够真诚而正直,所做的事是正当的,所走的路是人类应该走的路就可以真的培养出来可以充满在天地之间如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气”。这种气是不断的集义,就是不断的集结正义的行为,必须慢慢的做每天做长期连续下去。这个义就慢慢让你内心感觉到自己是很充实的,有力量的,叫做问心无愧。
我们的生命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气跟身体有关,代表各种可能出现的欲望。第二个是理想的思考,心智,志向。志向作为主导,气代表身体、行动来配合。配合直义道,能够得到快乐,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苏辙的“气可以养而致”
语出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继孟子“知严养气说”之后,曹丕在《典论》中首先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说的气,大约相当我们今天所说的作家的气质,个性。曹丕认为作家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不是后天勉强可以达到的。苏辙尽管也认为写文章有其神妙莫测的地方,非学力所能及,但是作家的气质却是可以通过修养而提高的。他还以孟子善养其浩然正气,所以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苏辙认为只要作家加强其自身修养,使“气充乎其中”,也可以“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虽无意于文章自圣。这种强调后天修养的思想比去起曹丕的先天决定论,具有更多的积极意义。
(静和心养+静和气养+ 静和神养) + 和3药(静和药油+静和药酒+静和药贴)+堂3绝(静和灸砭术+静和罐法+静和心术)= 全方位360度的静和养生刘在厅